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关于酱父 > 茅台镇文化

茅台镇文化

从中国白酒历史档案中,不难找寻到贵州白酒荣耀中国的掌故。

1915年,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“怒掷酒瓶振国威”的动人故事,至今依旧传诵不断。这种被一代又一代贵州美酒承道者,赋予一种名字“酱香”的东方玉液,恰逢是贵州白酒荣耀世界蒸馏白酒最美的“中国印记”。

由此,“贵州好山好水出好酒”便有了存续的理由。


茅台镇,世界三大蒸馏酒发源地

茅台镇  世界三大蒸馏酒发源地

自东汉以来,茅台镇的祖先们就用一种神奇的酿造工艺酿造美酒,并赋予这种美酒一个独特的名字“酱香”。

据司马迁《史记●西南夷列传》载:公元前135年,鄱阳令唐蒙出使南越,品尝到了茅台镇酿造的“枸酱”美酒,将其带回中原,献给汉武帝。汉武帝饮后赞曰“甘美之”,并将枸酱酒定为贡品。


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,黔省第一

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  黔省第一

《史记》载,建元六年《公元前135年》,番阳令唐蒙出使南越,在番禺(今广州)饮枸酱。回长安问蜀商,蜀商曰:独蜀出枸酱,多持窃出市夜郎(时今仁怀境属蜀国东南境)。《说文》释:酱,醢也。酒已和酱,酱字从酉,与酒相类。醢,初为酱,久储为酒。两者都以粮食为原料,经过发酵,酿造制成。《酒小史》把枸酱视为酒的始祖。

《田居蚕室灵》载,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,黔省第一。其料纯用高粱者上,用杂粮者次。制法:煮料加曲即纳地窖中,弥月出窖高之。其曲用麦,谓之白水曲,黔人又通称大曲,酒曰茅台烧。

《近泉居杂录》载:茅台烧酒制法,纯用高粱作沙,蒸熟和小麦面三分,纳粮地窖中,经月而出蒸之,既而复酿,必经数回然后成;初曰生沙,三四轮曰燧沙,六七轮曰大回沙,以次概曰小回沙,终乃得酒可饮,品之醇,气之香,乃百经自具,非假曲与香料而成,造法不易,他处难以仿制,故独以茅台称也。


茅台村隶属贵州仁怀县,滨河,土人善酿

茅台村隶属贵州仁怀县 滨河 土人善酿

元、明之际,茅台村“回沙”酿酒工艺已日渐成熟,正规酿酒作坊在今茅台镇杨柳湾一带兴建。曹丁《茅台酒考》中有道:至明代,茅台村酿酒的回沙工艺已形成。

1291年,元播州军民宣抚使杨汉英向朝廷特贡仁怀酿制的烧酒,深得忽必烈嘉许,并加封杨为绍庆、珍州、南平等处沿边宣抚使,领一府、三十二长官司,杨汉英也因此成为了当时贵州最大的土司之一。其后,杨汉英每年均要向朝廷贡奉茅台镇酿制的美酒。

清代,茅台村回沙酱香酒逐渐定型。咸丰年间吴振棫所著《黔语》称:“茅台村隶属贵州仁怀县,滨河,土人善酿。”《田居蚕食录》中有“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,黔省第一”的明确记载。


酒冠黔人国,盐登赤虺河

酒冠黔人国 盐登赤虺河

乾隆十年(1745年),贵州总督张广泗疏通赤水河道,使茅台成为黔北重要口岸。光绪三年(1877年),四川总督丁宝桢奏请光绪皇帝批准,再次疏浚赤水河,使茅台(仁岸)位居川盐运黔的四大口岸之列,赤水河沿岸商贾云集,对酒的需求与日俱增。清代诗人陈熙晋《茅台村》一诗中这样描写道:“村舍人声沸,茅台一宿过。家唯储酒卖,船只载盐多。矗矗青杠树,潺潺赤水河。明朝具舟楫,孤梦已烟波。”

据《遵义府志》,到嘉庆、道光年间,“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”,每年酿酒“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”。清代学者郑珍在《茅台村》一诗写道:“远游临郡裔,古聚缀坡陀。酒冠黔人国,盐登赤虺河。迎秋巴雨暗,对岸蜀山多。上水无舟到,羁愁两日过。”

贵州品臻酱父酒业有限公司

联系人:娄先生

手机号码:188-8525-5566

网址:www.pinzhenjiangfu.cn

地址: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椿树村

贵州品臻酱父酒业有限公司

物华天宝  仁者大成

PIN ZHEN JIANG FU JIU


扫一扫,添加微信


扫一扫,关注我们


扫一扫,手机访问

© 贵州品臻酱父酒业有限公司  黔ICP备2022008940号-2  网站统计